找到相关内容337篇,用时6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宝明:佛教与和谐山西

    无我”是说在一切有为法中,缘起缘灭,,无有我的实体。缘起性空中的“缘起”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,性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,其性本,无有真实的自。这些道理正好对治众生的我法二执。通达了这些道理并能将此思想贯穿在实际生活中,自然就能达到“涅槃寂静”的境界,超越了一切相对的观念和心灵的矛盾,内心达到高度的宁静与和谐。  每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宁静和谐了,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就...

    宝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15859251.html
  • 简论佛学心物观

    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存在,所以佛学认为,任何事物或缘起性。以缘起性之理观察一切事物,就能体证诸法离纷扰、绝去来的寂灭之相,这就是涅槃,或称之为。涅槃无相,而又寓于诸法相之中,故曰"涅槃与世间,...,缘起是性,性就是缘起,缘起性是一体两方面,无二无别。大乘佛学就是基于缘起观而阐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,佛学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分析,有如下几种论点:   首先,佛学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01959716.html
  • 浅论三千只是一念

    别趋佛界,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,是谓三千果成,咸称常乐矣”。我们修行用功也就是要观此一念,回光返照,令心明达净觉妙明之真如法性。  智者大师的《十乘观法》,教人但观现前一念中之心,为不...错谬”。唯有此法华经开权显实,开迹显本;唯有此天台教观至圆至顿。直示:三千只是一念,一切法无性,唯是一念。  而“一念三千”是智者大师“说己心中所行”的法门,一念三千其理深广,目的在于教人观照当下一...

    妙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74460686.html
  • 般若学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

    佛教“”的本义的,完全违背了般若的义。佛教的不是同一法中,某部分,某部分不,而是、自性、毕竟。我们要更深刻地了解义,须从三方面去理解:  其一,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,也就是诸行...存在。  (二)性  性是指诸法之体性、理性,是指诸法皆由众缘假合,没有自性。诸法的体性、理性不可得,名为“”,“性”是同义异名。“性”观是佛教认识宇宙万物的基本点。但一般人对,都有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0763859.html
  • 对佛教与科学之关系的思考(三)

    演说因缘生灭四谛,以“析”、“观同”、“断见”、“思惑”,使人进入“有余涅槃”。它需要在戒、定、慧三个方面一步一步地下工夫,逐步地破除一切执着。因而属于小乘教。   通教是针对人的共性,宣讲万法“”、“无生无灭”之佛理,度化众生。同时,它又有所区分,分别使“钝根之菩萨”证得“但”(同于藏教),使“利根之菩萨”证得“不但”(中道)。所以,通教包括了“通前藏教”,“通后别圆”。所谓“通...

    李章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2465114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哲学之识境观念

    。   根据缘起性的原理,客观世界也是众缘和合而成,剎那生灭,迁流不住,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根本就没有单一存在不变的个体,所以是缘起而性。只因人们迷不知此理,对缘生如幻的...能取之致知手段),而有对「认识本身」的显现「自证分」(「对象底认识」作为致知手段之结果),「对象底认识」的「」,产生自己认识自己之功能、作用时,则是「证自证分」,「对象底认识」底认识「用」的显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20565689.html
  • 谈生死的来去问题

    rdquo;与佛陀所主张的“无诤”是不一样的。佛陀之主张“无诤”,是以智慧观照了一切法乃因缘所生,因缘所生法,,知诸法皆,则法之中无诤法。无诤是...,才真正说明了生死的来去问题。   与佛陀同时代,有六师外道,他们也都是很重视生死来去问题的。所谓六师外道者:   第一是:富兰那迦叶,他是一位见外道,他认为一切法无所有,就如虚空一样。由于执着...

    许智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0665899.html
  • 契入真理之境的智慧(1)

    从理上入手来体认真理.进一步认识到苦的实质是的:苦无因,亦无果.显然,六度菩萨还未能把握诸法之理,尚未彻底断惑.  7.第七类为体法声闻智,乃是通教声闻人所有的观智慧.其对之观察是体认...,乃体法入.世界万象,并不需要经过析法方才显出其的本质.通教亦是三乘人共修之教(声闻,缘觉以及中根菩萨),但通教三乘人之智显然胜于藏教三乘人之智.声闻乘之真理虽然仍是四谛,但行者能体认苦...

    沈海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0767302.html
  • 却故所来径,苍苍横翠微

    有助于修观的悟入性。譬如是以法性为修行的契入点,面对一切境而观;或是从心性(佛性)溯源,找到清净的如来藏性。这些能观心与所观境的情境交融或寂然泯除,若能善识与善用,将有助于行者从闻所成慧到修所...厌、离欲、灭尽的最终目标。大乘禅观立论的根源,和修行止、观所要达到的目标,建立在一切法本的觉性立场。所有修行的基准点,最终是要契入法性,修行若不以此为基础而出发,则不能谈修行。华严的事事无碍、...

    释真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20369690.html
  • 忍辱多力

    波罗蜜,便是妙中宝。”因为他了知,所谓的“辱”也是,了无可得。无辱之,更何来忍辱之相呢!   凡夫忍辱是有限度的,一旦过了这个限度,便爆发了,忍不下去。真正忍辱要有菩萨的的悲心才行,《解深密经...我之相,三轮!没有我被污辱,没有污辱我的人,更没有污辱这回事儿!犹如百丈禅师所说的那样:“烦恼,以忍辱为菩提。”一场莫大的污辱,就化为云烟,飘然而去。本来一场大火就要烧掉一大片功德林的,结果,广钦...

    甸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25377011.html